领衔专业军士导师团队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7-04 10:03:05

三级军士长朱启源(右一)组织团队骨干现场教学。军士导师秦志刚摄

三级军士长朱启源(右一)组织团队骨干现场教学 。领衔秦志刚摄

初夏时节 ,专业记者走进新疆军区某旅采访 ,团队被一条消息深深吸引 :该旅修理连近两年先后取得17项技术革新成果。军士导师

一个基层连队为何有如此强劲的领衔创新活力 ?该连三级军士长董鸿鑫告诉记者,这得益于连队指定高级军士担任专业人才培养“导师”  ,专业领衔各专业团队的团队创新举措 。

前不久,军士导师董鸿鑫作为连队液压维修专业团队“军士导师” ,领衔带领大家研制出“便携式电控液压动力装置” 。专业该装置可以把电能变为液压能,团队大大缩短某型装备战斗准备时间,军士导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领衔

董鸿鑫是专业一名直招军士 ,大专毕业入伍后,学过电焊、钳工等技能,熟悉车辆维修等多个专业,先后跟过5名师傅学习。他坦言,按照以往的以老带新、师徒结对模式,很难产生这么多集智创新成果 。

记者了解到 ,实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其他缘由  。修理连所在营薛教导员列举了一组数据:连队每年只有40%的新兵送学培训,大部分专业人才都靠自主培养;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 ,培养一名合格保障员一般需要3到5年。但随着需要保障的装备类型不断增多 ,人才成长速度已难以适应部队实际需求  。

在营党委支持下 ,2023年起 ,修理连将23个维修专业整合成5支专业团队 ,遴选经验丰富的高级军士担任团队“军士导师” ,每支团队结合人员能力素质进行梯队培养,探索走开保障 、教学 、研究一体化路子。

“每名‘军士导师’均从事相应专业6年以上 ,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。”该连干部李宇彪介绍 ,他们还选拔了3名有技师资格的一级上士 ,作为“导师”苗子储备培养 。

三级军士长李志强担任通信维修专业团队“军士导师” ,这个团队涵盖有线  、无线 、电台等专业 。李志强说  ,以往师傅带徒弟,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的技能传授 ,不仅能力单一,一旦师傅退伍或转岗,人才培养还可能断档。

领衔通信维修团队后,李志强将所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 ,促进团队成员能力向多专业跨领域延伸。此外 ,他还根据成员基础能力水平 ,区分3个梯队分类教学 ,从“导师” 、骨干到一般成员 ,形成协作机制 ,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、能力优势互补。

当初 ,战士温亦武学习通信维修两个月后,恰好赶上连队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,便进入了李志强团队第二梯队。不到两年,他不仅能熟练完成装备组装、调试和一般故障排除  ,还担任了团队第三梯队的小教员 。

新模式不仅加速了人才孵化,更有效激发官兵结合实践革新创造发明的活力 。某型通信装备发生故障,一时难以找到具体故障点,如果整体更换电路板 ,不仅维修费用高,且备件储备难度大 。为此,李志强带领团队骨干研发出专用维修平台,只需将故障装备与维修平台进行连接  ,很快就能在密密麻麻的元器件中准确定位故障点 。

这一成果投入应用后 ,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经费 。“我们还准备将维修平台升级成可折叠便携式版本 ,实现野战环境下的伴随保障 。”李志强说。

各“军士导师”在带领团队攻关破解难题的同时 ,也手把手传授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。

三级军士长、车辆维修专业团队“军士导师”朱启源发现,在高寒缺氧环境下,车辆发动机燃油燃烧不充分容易形成大量积碳,便带着团队研究新型除碳技术,方便部队定期组织车辆除碳。中士钮本杰参与了这一研究革新全过程 ,掌握了方案设计 、图纸绘制、数据统计等专业技能,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提升。后来,钮本杰发现某型车辆油封安装费时费力 ,便研制出一个拆装专用工具,将用时大大缩短 。

中士白光作为董鸿鑫团队的成员,参与了“便携式电控液压动力装置”研发  。他告诉记者 ,新兵下连时,自己连专业工具都不会用 ,后来因为入伍前学过数据统计和软件编辑 ,加入了技术攻关队伍 。在攻关目标牵引下 ,白光学习专业从被动变为主动  ,不仅发挥自身特长,还掌握了装备构造原理和维修技能 。

“现在团队负责的主要装备,他都能修 ,很快就能升级进入第一梯队 ,这样的成长速度,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。”董鸿鑫说,去年,他与团队15名骨干利用业余时间取得革新成果6项,其中4项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,1项列入上级科研立项。

在一项项解难题、有实效的革新成果驱动下 ,越来越多官兵像白光一样加入专业团队成长成才,带动连队整体保障能力水涨船高 。前不久,该旅参加上级组织的战斗力考核评估  ,在修理连精心保障下,全旅顺利完成任务。(王殷勇 记者 王雁翔)

顶: 1324踩: 4325